应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唐淳教授的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化学教授&生物物理学家Martin Gruebele教授于2025年4月在北京访问。Gruebele教授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做了题目为“Nanoparticle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 with Biomolecules”的兴大报告。本次讲座总结了纳米材料的高度异质性及其对激发、载流子转移和能量流动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介绍了最高可达50飞秒和5Å单颗粒分辨率的技术,重点分析了量子点、碳点及其他纳米材料的特性。在合成碳点时,强调了避免将其光学特性与小分子副产物混淆的必要性。此外,讲座还探讨了纳米粒子与蛋白质在体外和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展示了这些研究的实验基础和实际应用。
报告结束后,接受采访
Gruebele教授与本组博士生江意达进行了一场特别的骑行活动,主题为“从新兴城市到古代奇观”。此行全程100公里,途经圆明园、颐和园、京密引水渠及马池口,最终抵达雄伟的居庸关长城。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体能,也加深了学术交流与历史文化的认识。
江意达与Gruebele教授在长城留念
Gruebele教授做了另一场题目为“Quantum Information Scrambling, Measurement, and Energy Flow”的讲座。本次讲座聚焦于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领域,特别是量子混 scrambling 的概念,作为经典熵增(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量子对应物。讲座探讨了量子混 scrambling 在分子能量转移、相干控制和量子测量等应用中的重要性。与经典力学不同,量子力学假设存在一个最大混 scrambling 速率,即 Maldacena 限制,讲者还介绍了对此进行的计算测试。整体内容以计算和理论研究为主。
报告结束后,与唐淳教授合影留念
Gruebele教授简介:
Gruebele教授于1964年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之后曾在奥地利和西班牙生活,随后搬到了伯克利(Berkeley),在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获得了1984年的学士学位和1988年的博士学位。他在理查德·塞耶克利(Richard Saykally)教授的团队中,从事分子离子和簇的高分辨率光谱学研究。1989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阿哈迈德·泽瓦伊尔(Ahmed Zewail)教授的实验室进行飞秒化学实验及理论研究,并在完成博士后工作后于1992年转至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目前,他是詹姆斯·R·艾斯纳教授(James R. Eiszner Professor of Chemistry)及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和计算生物学教授,同时也是高级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及卡尔-伊利诺伊医学院(Carle-Illinois College of Medicine)的教授。他是美国物理学会和生物物理学会的院士,曾获得包括萨克国际生物物理奖(Sack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美国化学会中西扬奖(ACS Nakanishi Prize)和威廉·贝塞尔奖(Wilhelm Bessel Award)在内的多个奖项。2008年,他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2010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院士。1998年至2005年,他担任《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的高级编辑,2013年至2017年担任《美国化学学会志》(JACS)的副编辑。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和RNA折叠、活细胞中的成像动态、分子中的激光光谱学和振动能量流、量子计算和量子控制的理论以及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和玻璃态动力学检测的单分子吸收光谱学。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于超过290篇论文和评论中。